当事人回应摆摊日入9000质疑


原创,时间:2023-03-27 10:42:34

关于当事人回应摆摊日入9000质疑的问题,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给你解答:

摆摊怎么处罚



当事人回应摆摊日入9000质疑



#头条创作挑战赛#

3月19日,央视发布视频《95后夜市夫妻档算起收入笑了》。没想到,又引来一波群嘲。

图片源于央视新闻

报道援引两夫妻的自述称,每天要卖500斤土豆和250斤豆腐,盘算一天的销售额,高达9000余元。对此,很多网友化身“数学大师”,纷纷表示不信。

笔者是一个爱较真的人,于是找出二人的某音账号,搜寻了各种蛛丝马迹,想要为大家解密一番。

我只能说,他们的收入可能不止于此,但真正的收入,也并不来源于此。

到底能不能卖这么多,赚这么多?

在央视的视频发布后,网友们最质疑的,就是销量和收入。

从很多网友的留言来看,主要质疑的点是:①装不装得下那么多?②卖不卖得了那么多?③做不做得了那么多?④赚不赚得了那么多?并为此做了大量的计算,结论就是:不可能。

网友留言

笔者翻看了她们所有的视频,发现她们自己发布的内容是:

2021年8月15日,她们视频配文称:“一个月挣3万”。换算下来,每天的收入大约在1000左右。

图片源于网络

2021年11月3日,她们视频配文称:“豆腐一筐20,切50份,一份6元。”

2022年2月21日,她们视频配文称:“每天卖豆腐还有土豆,一天两三千收入的…”

2022年5月24日,她们视频配文称:“土豆每天纯手工,切二百多斤…一个小时的事…”

图片源于网络

2022年11月24日,她们视频配文称:“豆腐…差不多1块钱1斤,土豆9毛一斤…”

2023年2月25日,“美丽浙江”在报道时,提到是“8元一份”,每天能卖“六七千元”。

图片源于网络

2023年3月14日,她们视频配文称:“土豆三百多斤”。可以看到有9个大塑料桶,每个应该是20升左右,算下来两三百斤没问题。

图片源于网络

在采访当天,我们可以看到,共有12筐豆腐,10余桶土豆。①12筐豆腐,可做600份,对应4800元流水。②10余桶土豆,按300斤算,也能卖600份左右,对应也有4800元。总共需要卖1200份。

图片源于网络

而她们的制作过程来看,同时加工的土豆,目测不少于二三十斤,豆腐则可以加工半筐左右。目测,一分钟制作个四五份,轻轻松松!

图片源于网络

根据相关报道,他们所在的浙江义乌青口夜市,共有摊位360多个,日均人流量近5万人,毗邻国际商贸城,仅商博社区的常住人口就超过3.5万人。

2023年初,该夜市的摊位公开投标,最贵的一个摊位一年租金高达45万元。而在中标的名单中,也可以看到“范丹丹”的名字,拿下了第三、第四位,共计71万的租金。

图片源于网络

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每天净赚2000元,才刚够摊位费。我想,如果一天流水没有个四五千,顶峰时没七八千,那也没人做了。

因此,不管在视频中,她们有没有稍稍夸大的成分,收入几乎可能说是出入不大的。所以,很多人质疑央媒的视频,可能是错了!

实际上,纠结她们到底能不能卖够几百斤、几千块,其实已经没有意义了!

真实的收入到底有多少?

当我几乎翻过了她们的所有视频后,我发现她们的真实收入,可能远远超出想象。

在她们只有34.1万粉丝的账号中,自2021年7月的第一条视频开始,就不断有粉丝询问:“收不收徒”、“能不能学”?

图片源于网络

而在她们的回复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她们回复的数字是“1500”。

图片源于网络

根据视频报道显示,她们累计收徒,已经超过了3千人。有网友披露,仅今年前三个月,就招收了300余人,折合45万学费。

网友留言

而据她们介绍,一个学徒,要学会整个流程,只需要1至2天。其中,主要包括原材料的加工与保存,调料的制作,摆摊的程序和方法等等。

网友留言

这里面,还不包括,她们每天线上分享教学和售卖的直播收益。在部分视频中,我们也能看到,现场求学的有十余人左右。

现场教学

所以,当你认为,她们摆摊的收入,每天几大千的流水,不可思议的时候。人家真实的收入,可能已经是这个的好几倍了。

但问题是,这样的收入,可以复制吗?

他们的致富秘诀是什么?

当我们来盘点,她们成功的秘诀时,个人认为天时、地利、人和、网络等必不可少。

从天时来看,两夫妻摆摊至少七八年以上了,赶上了这几年地摊经济蓬勃发展的黄金期,属于“吃螃蟹”的人。

从地利来看,她们的选址,人流量极大,年轻人多,消费能力强,还属于“网红打卡地”,这为她们拥有海量的客户,奠定了基础。

青口夜市

从人和来看,两口子本身就吃苦耐劳,一天这么大的工作量,不是谁都能吃得消的。当然,从她们的规模来看,不仅有学员的帮衬,也必然有少量员工的助力。

从网络来看,她们不仅通过网络,打开了知名度,吸引了众多客户。更关键的是,通过教学、收徒,实现了成倍的获益。

摊主在直播

其实,这就像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经过前几年的积累,生意好起来后,拓展经营渠道,依托流量,吸引客源,并形成了“叠加效应”。

在笔者看来,当我们只看到她们今天的收入时,可能会忽视她们曾经坚守的过程,也许有好几年的时间。也忽视了另一个关键,71万的摊位费投入!

在笔者看来,相关媒体在报道时,也存在一个“误导”的问题。并没有把她们背后的“成功秘诀”完全摆出来,只单纯的聚焦于摊位的收入,而忽视了网络的因素等等。

我也想说,这样的成功很诱人,但真正能做到这一步的,可能是凤毛麟角。这本身是一个技术含量很低的行业,也就需要更多的外部因素加持,坚守、机遇、运气、胆量、运作等,缺一不可。

该摊主

我想,很多人一开始质疑她们,更多的是因为报道中,传递出来的内容太少了。而真正揭开真相后,你或许会发现,这样的成功,太难了!

摆地摊,能摆到这种程度,也算是“顶流”了!

这个社会,从来不缺少机会,只是能抓住机会的人,太少了!

#央视新闻报道95后年轻夫妻摆摊日入9000#​

摆摊人员

赶市集是现在最流行的周末活动。

总第 3435

餐企老板内参 余从 | 文

餐饮人玩起了“市集风”

据不完全统计,二月份北京有25场市集。而据完全统计,二月就4个周末。

即使平均到每个周末,北京都有6场市集。上海、广州、杭州、武汉,同样是市集扎堆。还有一些小一点的城市,也趁着元宵举办了今年的第一场市集。

小红书网友@市集汇 整理的市集信息

但从需求量来看,市集似乎还是不够多。

消费者难进场——场地排长队、人挤人不说,有时候还会因为来晚了,主办方控制人数,失去了“挤”的机会。

“摆摊人”也不容易——狂热的人流拔高了进市集摆摊的难度值。北京热门商圈像合生汇、三里屯、华熙,商场放出市集计划,不到两天时间,名额全部被订满。没进“市集圈”的“摆摊小白”很难就挤入规模大、地理位置好的市集。

市集有人流也有好坏之分,人流好的市集生意远超想象。

月初时内参君参加了咖啡市集,排了2小时队,爆款特调全售罄。这家店一杯咖啡定价在35元左右,截止到下午4:00,市集还远未结束,已经排到了200来号。粗略一算,当天店家已经进账了7000元,而当时的内参君背后,还有一串长队。

但也有一些意外,北京“四分之一”咖啡店的老板娘告诉内参君,他们这次参加的另一个市集,客流就没有想象的多,表现也并不算好,第一天营收仅有2000元、第二天8000元、第三天6000元,远没达到之前的水准。

随着市集这项小众活动越来越火,市集的内容也有了更多大众色彩。

首先,不同城市的市集开始出现“个性的模板”,比如后备箱提拉米苏,同时,官方连锁品牌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邮政旗下的邮政咖啡近期也开始亮相市集。

麦肯也来凑热闹

“市集风”大热。那么,它对餐饮人来说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吗?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这三个市集群里“潜伏”大半月,内参君发现了其中的门道。

许多餐饮人参加市集不全是为了赚钱,对他们而言,为门店引流、试验新品才是参加市集最重要的目标。

北京小有名气的咖啡店“四分之一咖啡”的老板娘坦言,他们参加市集不全是在意流水。

“挣钱只是我们参加市集的一部分。因为我们在北京本地有店铺,所以我们最在意的是,参加市集能不能给门店导流、提升知名度、扩大门店客流。另外,我们有做线上零售的尝试,参加市集也是为了推广零售产品。”

和一般市场相比,市集氛围更加轻松。一些品牌方认为,这里是接收到目标顾客真切反馈的最佳地点。“四分之一咖啡”的老板娘说:“参加市集、来到我们铺面前面的顾客,大多都是我们的目标客群,我们很在意这批人的反馈。”

像“四分之一咖啡”一样,有门店基础、来市集试验新品、宣传品牌的摊主不在少数。“北平冰匠”、“我与地坛”等咖啡、烘焙品牌,在北京很多市集上都能见到,可以说是北京市集“半永久嘉宾”。

对餐饮人来说,市集更大的意义在于:有门店的品牌试新品,没门店的品牌试模式。

市集上,有一部分摊主是没有餐饮经验、想要入局餐饮赛道的“小白”餐饮人。他们想先从市集入手,用小成本去尝试验证自己的餐饮模型成功与否。当然,大多数“小白”餐饮梦是从淀粉肠开始的。

也许是这个原因,市集的尝试结果几乎不能给他们未来的餐饮生意给出有参考意义的判断。餐饮门店和市集摊位的地理位置、人流大小、售卖方式等,差异太多了。

市集餐饮花样多

听咱细细给您说

市集的种类五花八门,按品类分有美食类、综合类、生活类等;按地理位置分有本地商圈类、全国巡回类等。

餐饮人该参加哪种市集?哪种市集流量高?该怎么参加?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市集群”,这些群里有各种市集主办方的工作人员,会不定期在群中更新自己商场or举办城市的市集地点、联系方式等。

对于那些想要去市集上摆摊,但苦于没有门路,只能在评论区干着急的老板而言,进了群就像是雏鸟回了窝,找到了组织。

目前这些市集主要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商场中定期举办的市集,可以理解为常驻嘉宾。另一种是主题市集,会在全国几个一线城市进行巡回,也是飞行嘉宾。这些常驻嘉集市相比于全国巡回集市规模小、摊位费低,但胜在举办频率高,参加这些市集的餐饮老板们也基本都是熟悉的面孔。

另外的主题市集,往往摊子会铺得很大,吃喝玩乐一站式聚齐。客流也会比常驻市集大上不少,这类市集摊位费也会比常驻高出不少,且大多会面向消费者收取一定的门票费。

像是知名的“伍德吃托克”,今年门票费就高达70元,摊位费三天1000元,大娃怪市,门票费30,摊位费按日收费,每天300元。

而决定人流好坏的,一个是市集的位置,另一个是市集的内容。一般来说,越有个性越好。

因此,可以在这里看到许多“外面很难找到的东西”,当然,它们也来自“外面不常见的品牌”。比如,名为“大丰收”的咖啡,里面包含了咖啡、酒精、柠檬汁、胡萝卜汁、以及大量的糖浆;比如,一款加了臭鳜鱼的汉堡;再比如,豆汁火锅味的冰淇淋。

市集对于餐饮人来说是个好生意吗?

从流水来讲,是。

进入市集有这几个显著的好处:

1、现阶段人流量大、且进场的人消费欲强,好卖东西

市集目前大概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场地人流量大,“摊主”不选太偏门的地方的市集,大概率不用考虑客流问题。

由于市集开张时间只有几天,所以来的消费者很少是路过兴起,多数是计划好、专门赶来的。他们从“996”、“007”、“大小周”的困局中挤出一丝丝的空闲时间,就想要短平快地享受一下。俗话说“来都来了”,进到市集的消费者,即便人挤人,即便排长队,也要消费一下,不能白来。

2、消费者口味接受度高,较乐于反馈,好试产品/模式

市集是一个比较适合试验新产品或者新模式的地方。

一方面,市集的消费者很多就是抱着“求新”、“求异”的心理来的,他们在这里对口味的接受程度、甚至价格的接受程度会高于在普通市场的接受程度,甚至是越奇葩的东西销量越好。所以这里很适合试水一些剑走偏锋的新品。

另一方面,市集特殊的氛围加持,使得消费者更容易和店家交流,品牌方可以得到比较多的消费者反馈。

大量的真实消费者体验反馈,能够更好的为餐饮人调整产品提供数据。

同样,市集的缺点也很明显:

1、不确定、不稳定的地方很多

市集火热与否和主办方给这场市集做得后勤保障程度高度相关。

“四分之一咖啡”是“市集老手”。老板娘参加完今年北京的某场市集后,觉得客流不如以往,表示之后不会再参加这个主办方举办的市集了。

该品牌市集客流下降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前期宣发没有做好,很多感兴趣的消费者都不知道市集开办了,也就没办法来。另一方面是市集门票越收越贵,有些人就不愿意来。

即使是很多免门票的市集,还是能看到博主在晒出自己的体验游玩感受之后,评论区会有很多人“结束了吗?现在还开吗?”“报一下坐标,我也想去”等类似的评论。博主只能无奈回复:“你错过了,便是错过了……”

可见,对于市集而言,目前还是有一定的需求,但是怎么做好宣发,让目标客群都能够了解到这类讯息,依旧是目前市集的一个通病。

对于想要入驻市集的餐饮人来讲,这个不稳定性也是需要纳入考量的一部分因素。

2、不是所有的品类都能进入,更偏向于外带、零售产品

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生活类一站逛吃玩乐的市集中,美食更加偏向于快餐小吃、咖啡饮品再加上烘焙。对于餐饮人来讲,如何把产品做得更“小份”、更“零售”、更“便于携带”,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休闲正餐品类,想要加入市集是一个难题。

3、入驻门槛在不断地提高

现在除去定向的邀约外,市集主办方会更倾向于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同样,也会为这些品牌留出更好的位置。

一位想在商圈市集抢占好位置的小姐姐在群里抱怨道,“根本抢不过,像他们这样的规模,能进驻这个市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对餐饮人来讲,趁着市集潮,增加流水、打响知名度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也是一块宝贵的新品试水田。

春日正当时,餐饮人,这个周末去赶集吗?

摆摊人员



本文拓展问题:

摆摊犯了什么法摆摊违法?摆摊纠纷找什么部门解决摆摊触犯什么法律当事人回应摆摊日入9000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