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妻子赴美抗癌,辗转到香港购买靶向药,治疗失败妻子病逝一年后,吴载斌官宣了新恋情,却被网友们怒斥“渣男”。
评论区充满了困惑、质疑和谩骂,有人甚至直呼让人心寒!
纪录片《人世间2》第5集,记录了上海女博士闫宏微的抗癌之路,相恋10年的丈夫始终不离不弃,也让他成了无数人心中的“完美丈夫”。
吴载斌突然官宣恋情,给网友们来了个猝不及防,仿佛丢进热锅里的一枚炸弹,掀起了一轮轮骂战。为何网友对吴载斌的敌意这么深?
难道妻子病逝后,丈夫就不能再有新的恋爱吗?网友们愤怒的点到底在哪儿?
花光积蓄,赴美抗癌
闫宏微有两个身份,优秀的上海女博士,也是一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这种癌症治愈率极低。
确诊癌症后,她的阵地从学校转移到了病房。一年52个星期,至少有36周都往医院跑,接受痛入骨髓的化疗。
然而,癌细胞却不减反增。一次次恶化的检测结果,让闫宏微的心越来越沉。第5次化疗结果,癌细胞又进一步扩散。主治医师无奈坦言,“国内能上的药都上了,但目前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案。”
即便如此,闫宏微也从未掉过一滴泪。直到输液时和病友攀谈起来,聊到自己的女儿,闫宏微忍不住哽咽,“一提孩子就不行,她才3岁啊。”话没说完,眼眶红了。
女儿是她活下去最大的动力,国内的治疗方案不行,她把希望对准了美国医疗。丈夫吴载斌知道后也很支持,随即去银行取钱,去大使馆办签证,收拾行李买机票,一切准备妥当后,他们把女儿送回山西老家,飞到了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
即便吴载斌曾形容,“我们就像牵着手一步步走着,一个人忽然掉进了深渊。”他也在不遗余力地把闫宏微“捞上岸。”
只是这一博,有悲有喜,教训惨重。
奋力一搏,教训惨重
闫宏微的预期是,顶多花不到3万美元,来拿一套治疗方案就回去。却没想到,在美国的39天里,她连一粒药丸都没吃到。
到了美国的出租屋,来不及停顿休息,他们赶紧赶往MD安德森癌症中心。闫宏微被要求做一个入院检查,单单一个血常规就花掉了2000美元。并且化验结果就等了一周时间。
第7天,她终于见到了医生。一个小时的会诊,649美元。
主治医师提醒她,在美国看病如果没有医保,那治疗费用将是天文数字。闫宏微的眼里没有闪过一丝波澜,她说她要坚持治疗。
但医生又怀疑她并不是典型的三阴性病症,因为她的身体症状非常轻。为了进一步验证,闫宏微又做了穿刺检查,又10天过去了。
两周后,穿刺结果还没出来,医院的催缴账单倒是来了。他们已经欠医院2.4万美元。闫宏微和吴载斌大吃一惊,“检查还没做完,怎么花了这么多钱?”
紧急之下,家里又给他们汇过去了3万美元,那是整个家庭一年的积蓄。无形的压力在一次次冲垮他们,不敢想象再看下去会有多大的花销。
“不看了,没钱了,咱不治了”。吴载斌开着玩笑这样说着,但还是又想办法跟朋友借钱,付完医院的欠款,交清了房租,等待穿刺结果。同时,他们也担心医疗费超出承受能力,也开始打包行李回国。
直到上飞机前一天,他们收到了安德森医院发来的穿刺报告,结果显示病灶呈阳性。也就是说,内分泌疗法可能对她有效,两人激动得笑出声,仿佛看到了治愈的微光!
只是他们带着这份检验报告回国时,又被彻底浇了一盆冰水。
丈夫不离不弃,妻子不幸病逝
国内的检验结果和安德森医院的有出入,为了研究清楚闫宏微的病灶情况,医院给她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结果仍然显示阴性,并且持续多发。
这对闫宏微来说,无疑是重重一击。
肿瘤医院迅速组织多位专家进行联合会诊,来讨论到底选择上海还是美国的治疗方案。即便国内的检测结果均显示阴性,闫宏微还是选择相信美国检测的阳性结果,决定接受靶向治疗。
为了购买最有效的靶向药物,闫宏微又立即飞往香港,去买一种叫帕博西尼的新药。这种药对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有明显疗效,但价格十分昂贵。
一盒帕博西尼,人民币3万元,平均一粒就要1400元。她买了3盒,花了19万。
回到住所,闫宏微小心翼翼吃了一粒药,调侃自己把这几年的积蓄,都吃到了肚子里。
回到上海后,闫宏微过了两个月正常人的生活,每天做饭吃药,做广播操,和女儿散步玩游戏。她始终满怀希望,也静静等待第6次复查。
当她看到第6次的血检结果时,看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指数都趋于正常时,她忍不住笑了起来,以为靶向药物起作用了。
但一周后的CT结果,彻底把她推向绝望的深渊。CT显示,癌细胞已经全面扩散,这也意味着靶向药物完全没有发挥作用。
自始至终,她都是白忙活一场,丈夫抱着她的头泣不成声。
2019年3月,闫宏微的病情急转恶化,带着不甘离开了人世,留下了还不知情的女儿和痛哭的丈夫。
网友们也心痛不已,发问安慰这一对可怜的父女。直到2020年夏天,吴载斌突然发布了一条官宣恋爱的信息,却激怒了广大网友,怒斥他营造虚假“完美丈夫”的形象。
一年后,官宣新恋情,被斥“渣男”
吴载斌坦言,女方是曾参与武汉防疫一线工作的女护士,心地善良,看过纪录片《人间世》后,就一直很欣赏他。
后来吴载斌腰椎间盘突出,准备做手术时,女孩又私信给他发来了很多护理知识,两人逐渐产生了好感。
这样的网络巨浪让吴载斌始料未及,网友以为他还沉浸在失去妻子的悲痛中,没想到人家早就谈起了新恋爱。
这种被欺骗的感觉,一时间让他被贴上了各种“负心汉”“凉薄”“渣男”的标签。他和女孩交往了一段时间,不堪忍受压力,便结束了这段恋情。
现在,吴载斌带着女儿一起生活,做着投资方面的工作,没有再找过新的伴侣。
他们的经历也牵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用心照顾另一半直到离世后,自己还能不能再有新的恋爱和婚姻?”
如果乍一看这个问题,多数人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认同。但是吴载斌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出现在大众视线时,人们又忍不住谩骂、斥责他。
其实,最关键的点也许是他又重新恋爱的时间。毕竟从妻子离世到重新恋爱,才不过一年。如果感情至深也许一年时间,还没完全走出来。再仔细想想,逝者已矣,我们也许该对生者更宽容一些,毕竟在闫宏微生病期间,他已经做到一个丈夫该做的所有责任了。
只不过纪录片这个媒介载体,让他从一个普通人,突然放大成了公众人物。但,就算是男性,也不该被绑在“贞德柱”上。
从本质上来说,他的行为,只不过符合了人性而已。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上周南京鲁医生打人事件热度持续发酵,随着各大媒体的广泛报道,也让舆论形成了一边倒的现状。
这则新闻刚被报道的时候,这个被称为“白衣天使”的医生,冲到人家家里,狠厉出手打人的举动惊呆了众人。
在我们的印象中,医生从来都是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而从医者的素质和涵养也都普遍较高。
让人很难联想到这个视频中这个扇幼童耳光,推搡老人的年轻男子,竟然是一名医生。
于是,在媒体的报道下,众多网友一致强烈谴责这名殴打幼童和老人的医生。认为警方的出手大快人心,就应该让这个医生中的“人渣”把牢底坐穿,让他为自己的丑恶行为买单。
网友们铺天盖地的评论,“对方下跪道歉”视频,似乎已经给事件盖棺定论。正义得到了声张,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鲁医生一家陷入到舆论风暴中心,成为街头巷议的焦点。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一个做父亲的人,一个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一个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生,会无缘无故到情绪暴躁失控,道德沦丧到欺负殴打老弱的地步吗?
在搜集了新闻报道和网友爆料后,现在终于可以大致还原一下事情的真相了。
第一个被反转的事实本次事件的由来于视频和家长的小作文。
在后续曝光的视频中,被打的幼童家长在得知信息后,并没有第一时间上门道歉。而小作文中说已经道歉,并且还准备再次登门道歉。
他爷爷叫小唐出来时,小唐说了一句:“干嘛,我一点都不怕。”
鲁医生问他:“今天干嘛打他?”
小唐回答:“玩游戏啊!”
和小作文里说的孩子已经点头认错的状况也不太相符。
爷爷看到孙子被打后,质问鲁医生:你干嘛打人!
鲁医生道歉:对不起,我没忍住,我实在是忍不住!
爷爷用蓝色塑料脚蹬砸鲁医生,被鲁医生挡回来了,同时他说:“你干嘛打我,我不想动手。”
爷爷转身去举木椅子,鲁医直面爷爷,他上前一步,猛地一推椅子,爷爷倒地致骨折。
而后爷爷两次冲入厨房拿刀,这和小作文中孱弱年迈的老年人形象也大相径庭。
第二个反转的事实从网友一边倒的评论就能看出,视频中展现出来的鲁医生,是一个道德低下、性格暴躁的人。
但仔细想一下,作为普通人都不能接受的这种恶劣行径,怎么也和鲁医生的职业形象挂不上勾。
难道鲁医生平时就是这样,那这样的人怎么当上的医生?有没有什么来参考判断一下呢?
后续的新闻报道中也对小区邻居做了参访,内容如下:
有记者迅速前往两家人的住所进行采访,周围邻居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和网友们想象的有所出入,打人的鲁医生平时并不暴躁,反而非常有素质,彬彬有礼。
一个小区居民举了一个例子:“平时鲁医生孩子的球被别的孩子抢了,他也笑笑说没事,让孩子玩。”
而我发现某自媒体在后续中透露出来的这一点,也更接近真实情况。
在随后曝光的完整版视频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两相印证下,说明无论是媒体的采访还是自媒体的曝光,都能证明鲁医生平时并不是一个道德败坏、泯灭良知的“人渣”。
第三个反转的事实在朋友圈的讨论中,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个细节没有。鲁医生的孩子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打,这可能就是整个事件中为什么会突然爆发的根本原因。
在注意到这张图片后,陆续又看到有网友疑似曝光这件事情之前的一些情况。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微信群内留言的内容,是幼儿园群里其他家长的投诉,因为与此事无关,暂时就不放出来了。
如果以上网友的爆料属实,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这个孩子的爷爷和孩子的日常和行为。
其实通过鲁医生妻子下跪道歉这则视频的流出,不难想象到,这么隐私的一个事情,是谁拍的视频,谁把它放到网上曝光的,其实已经一目了然。
写在最后
鲁医生打人固然不对,等待他的是法律应有的惩罚,这个毋庸置疑。鲁医生的冲动给广大家长们上了深刻的一堂“现身说法”。
但除此之外,被打幼童一家的所作所为也有待商榷。
且不说期初的视频是经过刻意剪辑,小作文与事实不符,也不说后续恶意曝光下跪道歉这种让人“社死”的行为。
单单就事情本身而言:
如果孩子被教育得好,就不会是熊孩子,更不会因为一而再的欺负别的孩子而发生这件事。
如果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又怎会让受欺负的孩子家长上门来讨说法。
也许你觉得孩子还小,也许你觉得这不是大事。但古人说的好,“纵子如杀子”。虽说这是一个比喻,但也直观形象。
这次鲁医生只是扇了一个耳光,你赢了!但下一次呢?